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

链接地址:

http://tric.caas.cn/

机构简介:

 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,是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准、农业部筹建的国家农业专业研究机构。1959年4月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,正式增名“山东省烟草研究所”。1987年经国家科委、劳动人事部批准,增挂“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”牌子,实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主的三重领导体制,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烟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。

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,研究所已成为学科齐全、专业人才集中、技术储备雄厚、优势突出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级烟草农业综合性研究机构。主要承担国家烟草改良中心等21个创新平台运行,开展烟草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、生物技术等基础性工作和基础、应用基础研究;负责中国烟草种质资源、病虫害预测预警、突变体资源实体库和网络平台运行;承担烟草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、转基因烟草环境安全监督检验、烟草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任务;承担全国烟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,开展国内外协作交流和研究生、博士后培养;承担全国烟区服务“三农”网络,开展农业高新技术创新、试验、示范工作。

  研究所设有4个职能部门、8个科研部门和1个支撑服务部门,构建起以青岛所部为中心,青州所区、青岛试验基地、西昌试验基地为支撑的发展布局。2013年,研究所成功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,组建成立了6支科研创新团队。另外,结合研究所转型发展定位,还将拓展特种作物、滩涂农业等方面的研究领域,组建新的科研创新团队。

  1978年以来,共取得科研成果172项,其中国家级奖13项,省部级奖75项。首次实现了国际烟草单倍体育种重大突破,烟草种质资源独家保存量居世界首位,牵头绘制了全球第一套烟草全基因组序列图谱,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烟草突变体库。先后育成30多个国审烟草新品种。制定、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60余项。出版科技专著40余部,编写教材5部,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。

  以服务“三农”为己任,创建了“面向行业、服务三农”的烟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模式,构建起覆盖全国80%烟区的技术推广和科技兴农网络,每年仅为烟农增收一项达10亿元。在全国17个植烟省建立了85个核心科技示范园区,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试验、中试、示范和技术创新,在现代农业先行先试、农村经营方式转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实现了技术推广工作领域由农业、农民向新农村建设的深度拓展。中央电视台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科技日报》、《农民日报》等多家新闻媒体对烟草研究所“面向产区,服务三农”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。

  拥有科研、实验用房(楼)等总建筑面积40000余m2,馆藏图书、资料、期刊共60000余册(部),保存烟草种质资源5300多份,独家保存量居世界首位。专用科研仪器设备1300余台(套),试验用地73.6公顷。其中,青州试验基地27.6公顷,青岛试验基地31.4公顷,西昌试验基地14.6公顷。

  先后派出专家10余人次进行技术援外工作;派出专家学者100余人次到美国、日本、津巴布韦、匈牙利、土耳其、巴西等国进行学习考察与合作研究。邀请和接待国际著名烟草专家、学者60批200余人次来访和进行学术交流。与美国康奈尔大学、加拿大圭尔夫大学、美国园艺学研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,并共建了“中加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联合实验室”、“中美植物衰老联合实验室”,植物保健功能成分等国际合作平台正在筹建中。

  现有在职职工206人,离退休人员141人。在职人员中,专业技术人员168人,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119人,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1%。正高职称专家29人,副高职称专家54人,中级职称62人。具有博士学位49人,硕士学位66人,硕士以上学历占在职职工的一半以上。博士、硕士生导师51人,博士后研究人员4人。享受国务院***17人,农业部突贡专家3人,烟草行业学科带头人2人,青年英才2人,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首席科学家1人,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6人。建有作物遗传育种学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、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和植物病理学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,在籍全日制统招博士、硕士研究生110余人,培养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00余人,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烟草专业本科生,培养出大批***人才。

  始终坚持“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”,不断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,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软实力,为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、政治和组织保障。先后荣获山东省、中国农科院文明单位和青岛市、中国农科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。

  面向未来,烟草所将围绕“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、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”两大使命,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总抓手,以拓展学科领域和实现转型发展为核心,以提升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水平为主线,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驱动,优化学科团队建设,搭建创新平台,强化党建、精神文明和创新文化建设,着力构建世界一流现代农业科研院所。